小车舞服饰道具
小车舞的服饰道具丰富多彩,包括木制手推小车、装饰精美的蒲扇、烟袋、手巾,以及民族特色的服装,如老头和老婆(或媳妇、小孩)所穿的服饰。制作小车时,首先用圆木棍打造三角框架,外围缠以彩色布料,中间留出位置供演员站立,两侧画上车轮图案,车把上系彩绸,推车人可挂在脖子上,车前还有一条供拉车的彩绸。车的前端还装有假腿脚,使得演员坐入车内后仿佛盘腿坐于其中,车内还挂满彩花彩绸,增添视觉美感。
扮演角色中,推车者通常身着丑角装扮,而坐车者则可能是男演员,有时是老汉与老婆,有时则会有拉车的媳妇或小孩。小车舞表演中融入了各种故事情节,如《送京娘》、《别家》、《夜逃》等,还有宣传计划生育和日常生活场景。舞蹈动作变化多样,包括起车、搬车、扶车等,场景生动活泼,既有说有唱,又有打闹嬉戏,曲调多为豫剧或太平调、道情,富有乡土气息。
伴奏乐器是小车舞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,包括大锣、小锣、大钹和小镲,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两面罕见的瓦盆鼓。这种鼓是由红瓦盆蒙牛皮制成,挂在演员胸前,敲击时发出清脆悦耳的五度音阶,为舞蹈增添了古朴与乡土的韵味。
扩展资料
小车舞,是用竹竿、彩绸、纸花等制做、装饰成一辆独轮车,架在演员身上,并置假腿于车面,如盘坐状;车身四周围布,两侧绘车轮图案。前有拉车者,后有推车者,旁有帮车者,数人共同构成一组人物关系,表现一定思想内容。它广泛流传于全省各地,但名称多有差异,反映的内容也各不相同,故事情节有简有繁,表演技巧有低有高,人物有多有少,扮相有古有今,但乘车人均系姑娘、媳妇打扮。
请大家说一下各朝代女子服装
秦汉时期的妇女服装:
1. 皇后、命妇
秦汉时期的妇女流行穿着深衣,礼服形式有曲裾绕膝式和直裾式,衣襟绕转层数增多,下摆扩大。深衣的妇女,腰身紧束,系有绸带。曲裾绕膝深衣有窄袖和宽袖两种款式。后夫人服饰均为深衣制,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庙及皇后谒庙之服,以绀色上衣搭配皂色下裳;皇后以下至二千石夫人以蚕衣为朝服;贵人穿纯缥色上下身的蚕服;公卿、列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夫人入庙佐祭之服,着皂绢上下,助蚕之服,则是缥绢上下。
2. 普通妇女
由深衣发展而来的“袿衣”也为妇女所常用,其样式与深衣类似,不同之处在于服装底部形成燕尾状的两个尖角。此外,妇女还穿着襦裙,上襦为斜领、窄袖,长至腰际,裙子由四幅素绢连接而成,上窄下宽,不加边缘,裙腰两端缝有绢条以便系结。下裳还有袴,早期女子的袴只有两个裤管,上端以带子系住,后来出现了前后有裆的缚带袴,称为“穷袴”,主要流行于宫廷妇女中。襦裙出现于战国时期,汉代继续流行,用作妇女的常服,是中国妇女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。东汉以后,穿此服者一度减少,至魏晋南北朝,又重新流行,从此盛行不衰,直到清代,基本形状仍然保持最初的原样,只是每个朝代根据时代的特点将襦裙的长短、宽窄加以改动。
3. 歌舞艺人
秦汉时期,出现了专职歌舞艺人。艺人头梳高大的发髻,髻上插满珠翠花饰,身穿曳地长袍,衣襟左掩,袖端接上一段窄而细长的假袖,后世戏曲服装的“水袖”或许由此而来。
唐代妇女服装:
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、衫、帔的统一。在妇女中间,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。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,有一个梳高髻、露胸、肩披红帛,上着黄色窄袖短衫、下著绿色曳地长裙、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。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,红、紫、黄、绿争艳斗研,尤以红裙为佼佼者。街上流行红裙子,不是现代人的专利,早在盛唐时期,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。
宋时期妇女服装:
(一)襦、袄
宋代妇女的襦、袄,都较短小,颜色以红、紫为主,黄者次之,质地有锦、罗或加刺绣。常与裙子相配套。
(二)衫
宋代妇女的一般上衣,质地常用纙。
(三)袍
宋代妇女一般不穿袍,仅在宫廷歌乐女子中间,于宴舞歌乐中穿之。
(四)褙子
又名绰子,宋代男子从皇帝,官吏、士人、商贾、仪卫等都穿。妇女从后、妃、公主到一般妇女都穿。但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。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(公服)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。褙子虽则是隋唐时期就已流行的服装,但隋唐时期的褙子袖子是半节的,衣身不长。宋代的褙子为长袖、长衣身,腋下开胯,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,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。这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,可是宋代的褙子并不用它系结,而是垂挂着作装饰用,意义是模仿古代中单(内衣)交带的形式,表示好古存旧。穿褙子时,却在腰间用勒帛系住。宋代褙子的领型有直领对襟式、斜领交襟式、盘领交襟式三种,以直领式为多。斜领和盘领二式只是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时所穿,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。关于褙子的名称,宋代还有一种说法,认为褙子本是婢妾之服,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,故称褙子。有身份的主妇则穿大袖衣。婢妾穿腋下开胯的衣服,行走也较方便。宋代女子所穿褙子,初期短小,后来加长,发展为袖大于衫、长与裙齐的标准格式。
(五)半臂
半袖长衣,为隋唐以来的传统服装,宋代男女均穿用。
(六)背心、裲裆
半臂缺袖即为背心,宋代杭州人又称背褡。背心短的称为裲裆。男女均穿。
(七)对襟旋袄
对襟,长过膝下,窄袖,袖不过肘,比男子穿的旋袄长。
(八)围腰
宋代妇女常在腰间围一幅围腰,色彩以鹅黄为尚,称腰上黄。形式与男武士所着捍腰有相近之处。
(九)抹胸、裹肚
都是贴身的内衣。
(十)裙
宋代裙子有6幅、8幅、12幅。多褶裥,福州南宋黄升墓曾出土1件褶裙,6幅除两侧2幅不打褶外,其余4幅每幅打15褶,共60褶。宋代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裙式,称为旋裙。裙子的纹饰,或作彩绘,或作染缬,或作销金刺绣,或缀真珠为饰。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为贵,红色则为歌舞伎乐所穿,以石榴裙最为鲜丽,多为诗人吟诵。青、绿色裙多为老年妇女或农村妇女所穿。
(十一)裤、裈(裩)
宋代由于家具的发展,太师椅、椅子、凳子、梳妆台等的使用,人们从过去坐席、坐榻演变到垂足而坐,出门则由乘马、乘轿发展到乘牛车、独轮车、串车、太平车、平头车,轿子也由大轿发展到不垂帘幕的小轿,生活的节奏比已往更快了,在服装款式方面的反映便是裤子造型的改变。古代裤子没有裤裆,有裆的是小短裤叫做裈;这两种裤按封建伦理观念女子是不能穿了露在外面的。宋代上层社会的妇女穿裤子,外面要用长裙掩盖,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裤脚外侧缝不加缝缀的开片裤,就是穿在长裙里面的裤子。次等的女妓穿衫子,着有裆裤而不系裙,这种裤子在使用功能上是一大进步。
(十二)足履
宋代有地位的妇女已经实行缠足,使妇女生理形态畸形化,这是封建社会审美心理的异化现象。当时的女鞋小而尖翘,以红帮作鞋面,鞋尖往往作成凤头样子。南方劳动妇女因下地耕作而不缠足,穿平头、圆头鞋或蒲草鞋。又宫中歌舞女子亦有大足穿靴的。
个人觉得唐装比较好看,也比较流行。